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

一座城市的诗歌元素

2021-10-12 02:56:36诗集古诗网首页
  山不高而连绵苍翠,峰奇岭秀;水不深而曲折萦回,溪清鱼肥

  山不高而连绵苍翠,峰奇岭秀;水不深而曲折萦回,溪清鱼肥。马鞍山横跨长江两岸,境内山水纵横,是历史上文人墨客偏爱的山水之都。

  现如今,生态福地马鞍山,遍地山水、遍地诗歌:连续举办三十年的诗歌节成为马鞍山靓丽的名片,对城市发展影响至深;从文化艺术到经济发展,从城市建设到市民素养,诗歌元素渗透于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毫不夸张地说,诗歌已经融入这座城市的肌理。

  1000多年前,李白在这里写下了“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千古名篇。随后,无论是带着一腔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热血从这里走向外面的世界,还是流连于此间的山水美景沉醉不知归路,抑或是追寻前辈先贤的足迹,抱鸿鹄之志暂居于此……一代代的文人墨客在这片土地上找寻着心灵的慰藉,小心翼翼守候着内心的那份纯净和温柔。这一守,就是千年。

  据统计,除李白之外,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曾巩、王安石、李之仪等600多位诗人雁阵般栖居于这片诗灵之地,留下了千余首脍炙人口的诗文。可以说,马鞍山的诗文底蕴极为丰厚。

  马鞍山也十分珍惜这一历史遗产,保护传承的同时,重在挖掘内在的诗歌文化。鉴于此,1989年,马鞍山开始举办中国国际吟诗节。2005年,承办第一届中国李白诗歌节。每年的诗歌节期间,名家荟萃,高朋满座,一大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作家、诗人、学者来到这里,他们或赞叹城市之美,或称道文化底蕴,通过这种盛会相互交流,思想相互激荡,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将诗歌文化传承和发扬出去。

  经过30年的积累,中国李白诗歌节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活动特色,也成了马鞍山城市的重要标志,让这座城市浸润在浓浓的诗意中。

  青山恬淡清幽,采石矶险峻灵秀,褒禅山伟岸雄浑,丹阳湖烟波浩渺,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国庆假期,应朋友之邀,来自杭州的李先生畅游了一番马鞍山,舒展于这片土地上的典雅山水长卷让他深深沉醉,“马鞍山真是一座诗意盎然的山水之城,让人不忍离去。”

  李先生的评价一点也不虚,马鞍山就是这么让人“来了就不想走”,一千多年前的诗仙如此,一千多年后纷至沓来的游客亦如此。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一张平面图,难以给人留下印象,有特色的城市才是立体造型,具有“一览众山小”的吸引力。特色最能体现城市文化、体现城市精神,特色也孕育竞争力。“让诗歌成为马鞍山的空气”“诗歌不能只是历史遗存,而应该成为产业力量”“开发诗歌主题深度旅游”……诗歌节作为国家级艺术节的成功举办,把“诗歌”特色提升到崭新的高度,经过多年努力,马鞍山的“诗歌”文化特色逐渐显现。通过诗歌节的文化活动,也把我市整体形象全面展示在世人面前,城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无形价值潜力日益体现。

  诗歌自古都是吟唱出来的,所以我们努力发展音乐的元素,以诗歌、诗人为主要内容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爱诗爱酒,所以我们加入浪漫、狂欢的元素,体验式文化旅游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作为李白的终老之地,这里山川秀美,文化旅游资源丰厚,所以我们提出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生态福地……多年来,在坚持办好诗歌节的同时,我们努力将诗歌文化、李白故事、旅游资源更好地与市场结合,做成品牌产业,引来客流,收到效益。

  昭关,东有马山、西有城山,整个山脉呈东西走向,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这里还曾演绎了一场“伍子胥过昭关”的传奇大戏。曾经的兵家必争之地,如今成了游人休闲娱乐好去处。骑行在7.5公里的伍子胥古道,金灿灿的油菜花、清澈的河水、高耸的山峰尽收眼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旅游品位要求的提升,马鞍山注重文化和人文内涵的挖掘,用文化创意、文化创新策划旅游整体环境,使整个旅游环境处处有创意、景景显文化,提升游客在旅游的同时得到精神和心灵的体验和感受。

  文化旅游之外,马鞍山努力把诗歌做到极致,让诗歌元素在这座城市中无处不在。现如今,诗歌成为马鞍山最大的公共艺术,公园、学校、博物馆、雕塑……一街一巷,一花一木都被打上诗歌烙印,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到马鞍山就能感受到诗歌之城的与众不同。

  一两岁的小儿咿呀学语,却已在父母的教导下背会很多唐诗;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除了学习自主游戏,探索独立,亦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启蒙;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古诗诵读是每个学习阶段必不可少的科目……在马鞍山人的成长过程中,诗歌用其独特的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纯粹的心灵,传承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早在2001年,我市就开展了中小学古诗文吟诵比赛,并组织人员首次编印了涵盖中小学各年级的《古诗文诵读》系列读本。2011年又组织专家重新进行了修订,投入400多万元用于改版印刷,免费发放到全市中小学,并每年投入60万元补充更新,作为循环使用读本。作为全市诗歌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教育局于2011年将原有的全市中小学生古诗文吟诵比赛,拓展为包括古诗文书法比赛、读书征文评比、吟诵比赛、背诵比赛以及诗歌创作评比在内的系列活动,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题,以《马鞍山市中小学生中华经典诵读》读本为主要载体,以诵读、吟唱、古诗文表演、配乐朗诵、诗词创作等为活动形式,发动指导各县区、各中小学广泛开展中华经典教育系列活动。寓教于乐,在学生文学鉴赏水平得到充分提升的同时,传统道德美德会自然而然在孩子身上沉淀下来。

  读诗,诵诗,写诗,在马鞍山是一种生活方式。诗歌节,一方面是我市与世界文化建设及交流的载体,另一方面也成为本地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据统计,马鞍山现有诗歌研究和创作学术团体6个,其中李白研究会为文化部主管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近300位会员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和韩国、日本等11个国家和地区。李白研究会自1987年成立以来,共召开15次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形成近千万字的理论研究成果;收集了全球范围内500多篇优秀学术论文和大量的文学创作成果以及李白雕像作品;建立了国际李白资料中心和中国李白网站。此外,太白诗社、青莲诗社、牛渚诗词研究会等学术团体,研究和创作的成果也源源不断。值得一提的是太白诗社,成立至今,现已发展成员达1000余人,截至目前,该诗社已经出版诗集15部,刊物45期,诗社成员公开出版的个人诗集30多部。

  “徜徉在马鞍山的大街小巷,扑面而来的诗歌气息让人忍不住想作诗一首。”大家都说,秋光好,菊花黄,把酒临风,啸吟抒怀难道不是致敬诗歌、怀念诗仙最合适的方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