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古诗

广玉兰:悯农

2021-10-20 06:44:45诗集古诗网首页
  诗的开头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诗的开头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啊!

  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那南通博物苑里又有什么能和这首描述农夫田间劳作的唐诗联系到一起的呢?是新展馆中那一件件铁制农具吗?

  不,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是悬挂在博物苑张謇故居——濠南别业中的一幅画。当您沿着台阶步入濠南别业二楼大厅,会看到一幅画,画中一位男子,一袭长袍在身,足着寻常布履,头顶农家竹笠,一手荷锄于肩,一手提袍角下摆,两目炯炯注视着前方,气定神闲。

  这就是《张季子荷锄图》。1894年,高中状元后任职于翰林院的张謇,看到国家内忧外患,毅然决定脱离宦海,回到家乡施行“实业救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为多灾多难的国家寻找出一条走向兴盛的道路。为表明自己的决定,1899年,大生纱厂开机之时,张謇请江宁画家单林(字竹荪)为作《张季子荷锄图》。画中所描绘的这位男子就是张謇先生本人。

  此图由张謇的三兄——张詧为之题名,图中题诗落款者较多,皆为当世名士,如汤寿潜、丁立钧、沈曾植、徐乃昌、周家禄、顾锡爵、范当世、陈三立、郑孝胥等。张謇恩师翁同龢于《张季子荷锄图》左首题诗:“平生张季子,忠孝本诗书。每饭常忧国,无言亦起予。才高还缜密,志远转迂疏。一水分南北,劳君独荷锄。” 张謇曾在《柳西草堂日记》中记载恩师为图题诗一事:“光绪二十五年(1899)十一月十二日孔驯回,得虞山讯并题《荷锄图》诗。”

  张謇从1895年筹办大生纱厂起至1926年逝世止,本着“父教育、母实业”的强国富民思想,犹如一个不辞辛劳的农夫,在江海大地上奔走呼号、躬耕实践。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大生纱厂发展为四个厂,拥有纱锭15.5万枚,布机1580台,总资本770余万两规银。另外,围绕着大生纱厂还创办了大小企业34个,包括冶铁、机器、日用品、食品、交通运输、银行、码头、仓库、服务行业等,原始资本估计约600万两规银。

  在苏北沿海各县,他还先后创办了20个盐垦公司,资本估计1620余万元。工农业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庞大的大生民族资本集团。据日本人驹井德三1922年的调查估计,这个集团的资本总额达3300多万元。

  从1902年创办南通师范学校起至1920年止,张謇在通海地区先后开办了大学1所(筹备)、专科6所、师范3所、小学315所。另外还创办了博物苑、军山气象台、医院、养老院、育婴堂、贫民工场等社会事业和慈善事业。

  张謇一手创建的这些近代企事业所起的巨大作用,可以概括为“造福地方”“影响全国”“传之后世”。张謇去世后,其子张孝若于1930年编著《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在此书前影印了这幅《张季子荷锄图》。1948年,张謇的侄儿、时为大生企事业负责人的张敬礼决定将此图刻于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