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句子

30名学生荣获2020年首都“新时代好少年”有你的同学吗?

2021-10-07 09:42:14诗集古诗网首页
  2020年首都文明办会同市教委、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联合在全市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培育树立、宣传表彰“新时代好少年”典型,引导未成年人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0年首都文明办会同市教委、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联合在全市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学习和争做美德少年”活动,培育树立、宣传表彰“新时代好少年”典型,引导未成年人见贤思齐,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经过严格把关、逐级推荐、认线年首都“新时代好少年”30名,包括科技创新、防疫抗疫、热心公益、自强自立、助人为乐、孝老爱亲等不同类别。

  张子夏同学是北京市垃圾分类形象代言人“分小萌”卡通形象的设计者。2018年5月,张子夏参与了北京市垃圾分类形象代言人“分小萌”卡通形象设计征集活动,他设计的《章鱼宝宝小能手,垃圾分类显身手》作品被评定为分小萌卡通形象。随后,由张子夏发起,在中队建立了“分小萌”基地,并策划发起《分小萌在行动,伸伸手,我们一起做分类》公益活动,印制500个分小萌环保购物袋,带动同学们一起参与垃圾分类宣传推广。此外,还在教室设置可回收物收集箱,及时收纳作业废纸;设立环保日志,每天记录、分享垃圾分类环保知识和成果;在班级设立“绿色银行”,带动更多的同学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为环保公益奉献爱心和力量。暑假期间,他还参与了北京市垃圾分类公益活动“分小萌到我家”——垃圾分类实践活动,通过与家长“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卫生习惯。

  2019年4月,张子夏参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和我的祖国”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做起来”示范活动,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同年12月,在东城区第七次少代会上,他向与会嘉宾宣讲垃圾分类理念和知识,呼吁广大青少年关注城市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

  每逢周末或者节假日,张子夏和家人常常到通州大运河参与捡拾白色垃圾环保志愿者活动,也常常和同学们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理念和知识,征集爱心市民签名承诺,派发“分小萌”环保购物袋。同时,他还积极参与“以废换绿”活动,在北京绿化基金会组织的皇城根遗址公园“云认养”树木活动中,用卖废品得到的零用钱认养多棵树木,为绿化美化首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疫情期间,张子夏同学和老师、同学们拿起画笔,创作了《夜空中最亮的星》,赞美抗疫英雄,感恩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积极参与社区防疫抗疫活动,主动承担了楼道清扫、消毒、防疫宣传等任务;他还创作了《废弃口罩分类歌》,向居民宣传废弃口罩分类等,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这就是积极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的张子夏同学,和“分小萌”一道用实际行动为建设美丽家园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2019年,钮艺祯在北京市妇联举办的“绘制我家根脉图”征集活动中获得一等奖,作为中医世家的后代,钮艺祯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并深深地被祖辈们的大医精神所感动,受这个信念的影响,他参加了学校和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举办的公益项目“益路同行˙公益未来”,和爸爸一起创编了简单易学、随时随地可以做的保健操。并在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组建了自己的小团队,将他们的服务学习项目命名为“小穴位大健康”。经过答辩、选拔,最后他们的活动被选为三十几个服务学习公益项目之一。

  疫情期间,钮艺祯带领团队开展了“小穴位大健康”服务学习项目的第一期线上活动。他将保健操录制成教学视频发到班级群里,团队的同学们每天轮流在群里带领大家做操,越来越多的同学和家长参与到保健操的运动中。他们的第一期线上活动也得到了学校和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认可和媒体的关注,《中国青年报》和《中国少年报》都进行了报道。

  在同学们做操的过程中,钮艺祯发现大部分同学对于穴位的正确位置和作用还不是太了解。敲打和按揉不正确的穴位是会影响功效的,针对这个问题,他们团队又开展了第二期线上活动。他和爸爸录制教学视频,专门讲解穴位的正确位置以及它们的作用,并引导同学们通过看视频、上网和翻阅书籍查找资料更加深入地了解穴位的相关知识。

  今年3月4日,以雷锋纪念日为契机,钮艺祯小团队开展了以“雷锋精神他接力,他是战疫小榜样”为主题的第三期服务学习活动。针对疫情期间同学们居家网上学习用眼疲劳的问题,通过向爸爸请教,钮艺祯学习了爱眼护眼穴位按摩知识并录制了视频,同时,还邀请相关专家举办了四次线上讲座,向更多的人传播中医知识,引导他们利用中医知识强身健体,做好防疫。

  爱国爱家、向上向善。热爱祖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在国庆、中秋双节之际,他带动全家跟随社区工作者,一起挂放国旗,并与国旗合影向祖国表白,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中,提升爱国爱家情怀。疫情防控期间,他经常观看各方面新闻,尤其重点关注国内外的疫情态势和发展,并对全球疫情发展和防控展开思考,写了《特朗普终于戴口罩了》、《关闭美驻成都总领事馆》等新闻短评。

  助人为乐、热心公益。2016年以来牛望博一直坚持和家长一起参加地区“红墙蓝衫”暑期志愿家庭服务,获得《志愿服务证书》;同时,他还是一名光荣的“街巷小管家”,积极投身到垃圾分类、楼门美化、维护环境卫生、宣传街巷文明等社区活动中;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参与“社区通”,共建美好家园;疫情期间,他积极参与社区卫生大扫除,荣获了美丽家园童心守护“防疫小卫士”称号。在《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之年,牛望博积极参加“西城区文明餐桌 健康强国”答题活动,带头制止浪费,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参加街道和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知识讲座,认真实践“垃圾分类、他们一起来”的口号,在协助家长做好自家垃圾分类的同时,参与垃圾分类普及、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帮助他人做好垃圾分类;积极参加为绿色生活添彩活动,动手改造家中旧物,制作鞋盒收纳盒、手持塑料垃圾铲,录制视频资料,参加“简约生活•创意无限”设计大赛,将绿色生活付诸实际行动。

  勤学善思,全面发展。牛望博从小喜欢钻研,曾获得第19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机器人创意比赛一等奖、2019年北京市学生机器人智能大赛初中组一等奖、北京市第20届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活动初中组一等奖、第21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电脑绘画一等奖、第十六届西城区少年科学奖等多种奖项,成绩斐然。牛望博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多才多艺,他通过了剑桥英语PET考试、中国书画等级五级考试等,并获得全国中小学生书法作品比赛一等奖。平时他还学习手风琴和竹笛,积极参加游泳、乒乓球、羽毛球、骑行、篮球等体育活动,时刻准备着“站出来,让祖国挑选!”

  姚敦译积极参加家风家训宣讲活动,倡导书香家风、孝道为先、邻里和睦,作为最小的参赛者,获得“家风家训”演讲比赛三等奖;已通过声乐八级考试,多次在社区和少年宫独唱,参与敬老爱老等公益演出;发挥自己美术特长优势,积极参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科普活动,传承“非遗”之美的皮影制作、手绘兔爷、剪纸年画、扎染和瓦当拓片制作等;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全国少儿美术比赛中获奖,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特别是作品“京腔京韵画北京”荣获了2020年水立方国际艺术节金奖;在参加国庆70周年“我是小小摄影家夏令营”中,作品“见证我眼中的北京中轴线”荣获二等奖,在首都博物馆展出。

  疫情期间,姚敦译带领妹妹积极参加“西城街巷小管家”活动,引领家人践行“公筷分餐”、“光盘”计划,充当家中的小小领操员;巧手乐实践,改造家中废旧物品,“为绿色生活添光彩”,变废为宝制作笔筒收纳盒;帮长辈制作科学营养午餐、整理房间做家务;每天坚持运动打卡,带领家人跑步、轮滑、打网球等,强健体魄。

  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进社区”系列公益活动,制作垃圾分类宣传小报,DIY垃圾分类潮背包与宣传小挂饰,参与垃圾分类科学推广进社区的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倡导节约公共资源,垃圾分类投放。通过编写童谣、国旗下讲话、制作小报等,认真实践、积极宣传,主动带动身边家人和同学们节约公共资源,分类投放垃圾,养成文明新风尚。

  张迪曾参加全国STEM科技人才女性领袖培养计划,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不同年级的同学合作完成了三个创新方案设计。第一个创新方案,通过对植物种植的合理搭配对社区温度进行调节,以改善空调的使用率不断增加的情况。张迪还对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其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相结合,设计了新方案“北斗园丁”。第二个创新方案,是对光敏电阻及力敏电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光电池的传动进行了创新设计。第三个创新方案,是对北京闲置建筑改造为以人为本及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创新。此外,张迪曾在中国科技馆“航天科技小课堂”活动中为李克强总理等人讲解北斗在“防洪、防火”方面的应用并在CCTV-1频道播出,还曾参与“北斗领航梦想”全国青少年航天科学创作活动的启动。

  除科技外,张迪也积极参与美育、体育等各项活动,曾荣获北京市“奇梦炫漫”动漫创客展评活动特等奖、北京市中小学生定向越野比赛二等奖等荣誉。

  初二时张迪就开始参与“朝阳群众小河长”活动,定期去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巡河,检测水质并撰写工作日志,同时向他人普及水环境环保常识。她曾作为小河长代表参与朝阳区“我和我的祖国”宣传片拍摄,展示小河长的工作内容。

  张迪的妈妈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参与了疫情防控及核酸检测等工作。张迪每天为妈妈准备好换洗衣物及需要带的物品,为妈妈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妈妈能更好地投入到抗疫工作中。疫情期间,她还参与了中国科技馆抗疫情海报设计活动,作品被展出。在线上国旗下讲话中,她向同学们介绍了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英雄事迹,鼓舞同学们热爱祖国、努力奋斗。

  王怡人同学第一次参加公益活动,是二年级暑期参加的旨在保护北京水源地的“白河净流”公益活动。通过环保公益实践体验,她意识到每个人的一个小小行动都会对环境带来不一样的结果。从此,小小少年开户了公益之路。作为“志愿北京”的一名志愿者,王怡人同学先后参加了14个公益项目,累积公益时长近50小时;她为大山里的孩子录制四季诗歌;她为边区、山区的学校捐赠图书、录制电子图书;她参加“白河净流”计划、“小河长”巡河活动 、“海洋环保”公益活动等,也是“保护长城”实践活动的一员。

  2018年,王怡人一次偶然机会看到了“是光诗歌”的宣传视频,她被大山里的孩子所打动,由此开始了诗歌音频的录制之旅。加入“是光”后,她开始为大山里的孩子们录制“春光、夏影、秋日、冬阳”四季诗歌课程。为了让自己的声音传进每个孩子的耳朵里,她的每份稿件都要做大量的功课,查找作者的介绍、创作背景、诗歌的意义等;标出断句、重音,反复练习发声;研究如何更好的把握声音的大小、如何读出感情、如何选择配乐等等,不仅如此,她还在诗歌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上一段激励同学们的线遍以上,读好几个小时才能通过。三年间,她已经是“是光”的一名资深志愿者了,为大山里的孩子送去了几十首诗歌,传入云南、山东、河南、甘肃等294所中小学,两万六千多名乡村孩子的耳朵里、心灵里,也成为了大山孩子们心中的“光”。

  春节前,疫情变得迅猛而严重。王怡人在电视里,在手机上,看到白衣天使、工作人员、志愿者们在前线和病毒抗争时,她也想为抗击疫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月底,中国日报开展了《晚安短信湖北计划》,她毅然加入了小使者的行列:晚上10点,与身在湖北的小朋友互相交换晚安短信,直到疫情好转。就这样,她成为了“晚安短信湖北计划”的小使者。在短信中与他们交流心情、交流美食,留下她觉得有力量的话,安慰大家。王怡人同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奉献爱心、传递爱心,正像她在日记中写到的那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那快乐的感觉我永远不会忘记”。

  褚子萱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曾荣获第十四届宋庆龄奖学金、多次被评为区“三好学生”“少先队员标兵”“十佳少先队员”等,并且获得海淀区“红领巾奖章”。

  自学校开展“校园中的半亩棉田”特色非遗课程以来,褚子萱从锄地种棉开始,观察记录棉花生长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学习古老的手工纺线、织布、印染、土布书皮缝制等传统技艺。

  同时,她还积极投身到非遗项目的宣传和推广中,在“紫荆花杯”棉创大赛的现场、在京津冀非遗项目展示会现场、在“非遗进校园”全国优秀案例颁奖现场、在学校校本课程——“播种希望”新书发布会的现场以及学校的非遗课堂上,都有她的身影,她耐心细致地为大家讲解有关棉田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教大家古老的纺线、织布、土布书皮等手工技艺,吸引了更多的人爱上了非遗。在她参加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录制过程中,通过对节目嘉宾故宫博物院梁金生爷爷和主持人撒贝宁的采访,更加坚定了褚子萱为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非遗传承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

  褚子萱热心公益服务。她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到社区志愿者团队中,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参与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主办的第六季小小公益传播官暑期实践活动,投身到为贫困山区儿童上学助力的推广行动中,并荣获一星级“小小公益传播官”荣誉称号;参加阳关团“童声传递”共读一本书活动;参与为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的小朋友创建一个小小电子图书馆活动,用声音让贫困地区的儿童听到更广阔的世界。同时,褚子萱同学曾担任中国科技馆的小小讲解员,为参观的小朋友讲解展品知识。

  疫情期间,褚子萱作为班长主动承担督促和管理班级同学线上学习的任务,为同学们树立榜样。她创办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讲故事平台,坚持每天用心准备和录制经典故事、诗词美文、科普知识、文化旅行等丰富多彩的线上节目,累计达一百八十篇,她用声音的力量为小朋友们架起了一座“空中沟通桥梁”。此外,她用手中的笔书写战疫征文、绘制手抄报、创作诗歌等,表达对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崇高敬意,她创作的战疫征文获得了《语文导报》一等奖。

  亓子航先后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淀区先进个人、海淀区十佳少先队员;荣获海淀区红领巾奖章,连续三年获得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和红领巾优秀广播员等称号。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亓子航与父母一起参与志愿活动,参与组建“石油大院志愿家庭服务队”、“石油大院志愿家庭文艺演出队”2个志愿团队。目前,团队拥有659名志愿者,遍布海淀、朝阳、通州等各个区县,累计开展181期公益活动。亓子航的家庭作为团队副队长家庭,多次协助组织团队与海淀区志愿者联合会、学院路街道开展系列活动。周末引导行人文明过马路,进行控烟宣传,每月到敬老院看望老人,到北京西站036爱心候车室服务,定期向贫困地区捐赠图书、衣物等。亓子航作为团队小宣讲员,深入社区,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图册,组织趣味闯关赛,指导居民使用垃圾分类小程序,组织居民签名承诺等,积极宣传垃圾分类。

  组织小志愿者献爱心,为工作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家庭送上“暖心盒子”。3天时间团队捐款24950元,将载满小志愿者们爱心的蔬菜水果送到医护人员家中,北京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专门发来感谢信。随着疫情好转,社区进出的人员逐渐增多。亓子航主动请战,加入到社区值守的行列,与居委会共同筑牢安全防线。他被选为学院路最美少年和百姓宣讲员,讲述战“疫”故事;他的家庭也被评为海淀区“最美家庭”。

  亓子航参加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庆典活动,成功完成“同心追梦”方阵表演,荣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淀区先进个人。作为少先队大队长,他多次组织开展“红领巾心向党、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等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主持复课升学仪式,与老师录制原创诗歌《你,不再孤单》,号召队员们致敬英雄,科学防控。与台湾莒光小学交流,到新加坡培林小学访问,传播中华文化,搭建友谊桥梁。

  程笑飞一直很喜爱诗词。在疫情期间,他真情创作了《鹊桥仙•抗新冠》和《咏雪•抗新冠》两首诗词,表达了对抗击疫情胜利的信心和决心。

  2月1日天气放晴,抗击疫情也进入到关键时刻。程笑飞深有感触,创作了一首《鹊桥仙•抗新冠》,表达对抗击疫情胜利的信心。“鹊桥仙·抗新冠:宴席乱套,疫情呼啸,好汉却罢慌了。国人安定巷无声,爱与谊、仍然萦绕。氤氲迷雾,风霜雨露,抗疫心遮不住。回春妙手降凡间,总能是、东风如故。”

  2月5日至6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程笑飞看到窗外白雪皑皑的景象,对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大雪一定会把病毒消灭。遂一气呵成,创作了一首《咏雪•抗新冠》,充满着乐观的情绪和对战胜疫情的信心。“正月十二·漫天飞雪·咏雪抗新冠:纷纷白雪似赶集,飞落房檐无声息。飘雪能将病毒覆,且待春风拂鸟啼。”

  程笑飞以文学为力量,鼓励身边的同学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来面对这一特殊时期。这一事迹不仅在学校公众号,而且在海淀学区公众号上公开发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程笑飞也被评为学校“文明之星”。

  在疫情期间,凤凰卫视制作了一首抗疫接力诗《相信未来·坚守篇》,在凤凰卫视官方微博正式发布。导演组找到程笑飞,希望他以“北京·中学生”的身份参与录制。当天接到任务后,时间非常紧迫,而且程笑飞是录制人员里年龄最小的,但他一点也不慌乱,积极投身准备之中,认真熟悉稿子,反复练习,一丝不苟,严格按照导演要求以不同版本多次录制,终于和大家一起顺利完成了此次任务,成为唯一一名参与录制的中学生。

  “相信未来”,就像诗歌中说得那样,程笑飞用自己坚定的声音,传递出祝福和期盼的真情,为抗击疫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抗击疫情期间,程笑飞一心想为班级做好垃圾分类,保持环境整洁,减少病菌传播。于是,他发挥创意,自己设计制作了垃圾分类箱。该设计实用、美观、环保,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也被发表在学校公众号上。

  程笑飞的爸爸是国家移民局的一名警察,一直为出入境口岸一线人员的防疫物资筹措采购工作而辛苦忙碌着。爸爸的敬业精神,也深深影响和鼓励着程笑飞,他坚信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战胜困难!

  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吴承谕的爸爸自愿前往青海抗震救灾,并留在了青海工作。2014年,在吴承谕刚上小学的时候,妈妈不幸罹患癌症去世,年近80岁的爷爷奶奶不得不从四川来京照顾他。然而,在他10岁那年,80岁的奶奶因北方气候干燥诱发慢肺阻病危,不得不在爷爷的陪同下回了四川。从此,吴承谕开始独自一人在北京生活。他自己做饭、洗衣服、整理房间......练就了非常强的自理能力。

  虽然家中情况特殊,但吴承谕的学习成绩依然很优秀,每个学期都是学习小达人、三优生、红花少年......各种奖状贴满了墙面。除了品学兼优以外,他还爱好广泛,从6岁起便开始练习中华武术。每年暑假,他都要到登封会善书院练武,平时在家附近的武道馆练武。6年来,吴承谕坚持训练,多次参加北京市青少年武术超级联赛、北京武术邀请赛、香港国际武术比赛、丰台区武林万人争霸赛等各种武术比赛,包揽了金银铜各类奖项。在国际象棋方面也很有造诣,现为国际象棋三级棋士。同时,他还是校足球队员,2016年获北京市第三届少儿足球联合杯优秀球员。

  吴承谕在生活中非常节俭,从不乱花钱,他的书包、文具盒总是用了一年又一年。在大街上,每当看见流浪乞讨人员,他都会伸出援助之手;经常把自己没有穿过的衣服寄到暑假练武的会善书院,送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小伙伴们。此外,他还长期帮助青海鲍家寨鲍媛媛一家,鲍媛媛的爸爸患上了尿毒症,失去劳动能力,妈妈离家出走,留下奶奶、爸爸和她三姐弟,家庭非常贫困。他每年都会把自己的衣服、玩具、文具等托爸爸带给鲍媛媛一家,寒假还到鲍家寨去看望她们,并且把自己的压岁钱都送给她们,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她们。

  2018年冬天,吴承谕有机会到火箭军战略导弹旅体验了军旅生活,在解放军叔叔身上,他更深地体会到了坚强、自立、自律、承担、牺牲的精神,吴承谕希望自己长大后,也可以像他们一样保家卫国,有更大的能力去帮助更多的人!

  设计“分小萌”四姐妹。刘婉怡一直在关注垃圾分类,今年7月份,她被推选为中国少年先锋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团的代表,提出了“设计四分类卡通形象”的提案,希望广大队员们可以通过垃圾分类形象的设计,掌握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垃圾分类意识。

  在原有的垃圾分类卡通形象“分小萌”的基础上,刘婉怡又为每一类垃圾都设计了卡通形象代言人。“可回收物”叫小可,蓝色的外表搭配上一朵白色祥云,来源于“云空间”、“云储存”的灵感,“云”代表了不仅可以节省空间,还可以再利用、变废为宝;“厨余垃圾”名为小楚,取了“厨”字的谐音,意为楚楚动人的分类小能手;“有害垃圾”叫小嘟,与“毒”字谐音,两只可爱的小手架在胸前,告诉人们有毒有害垃圾需要特殊的方法进行安全处理,耳朵上有毒有害的标志也时刻提醒着大家;“其他垃圾”叫小琪,与“其”字谐音,小琪头顶一个小贝壳,和人们招手,似乎在和人们说:“难以分类的生活垃圾投在这里哦。”加了“王字旁”的琪字就变成了美玉的一种,并有花草繁盛的意思,其他垃圾填埋或发电,也是对构建美好环境的希冀。

  垃圾分类小宣传员。刘婉怡的提案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她也有幸成为了垃圾分类线上宣讲活动的一名小讲师。刘婉怡在搜集资料时发现,有很多小朋友在绘制垃圾分类手抄报时都出现了黄色的垃圾桶。而且她还发现小区、超市里等很多地方厨余垃圾桶和有毒有害垃圾桶上标志都是旧的,没有及时更换。为此,她在宣讲时特意强调了垃圾分类的相关标识,她认为只有正确认识标识,才能更好的分清类别,完成分类工作。

  此外,业余时间刘婉怡还常常和家人一起参与社区“守桶”志愿服务,在“守桶”的过程中,除了给社区居民们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小册子之外,她还将自己知道的垃圾分类知识耐心的讲解给老年人和小朋友们听,引导他们正确的进行垃圾分类,争当家庭“垃圾分类监督员”,做“环保小卫士”。

  蔡汶芸是个热爱艺术的小姑娘,3岁习舞,10岁就可以独立编创舞蹈。舞蹈锻炼了她不畏困难、敢于挑战、不服输的性格。

  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中国大地。蔡汶芸看到了千千万万的“逆行者”勇挑重担,奔赴疫情一线,她被抗“疫”英雄不怕危险、迎难而上的精神所感动,创编了舞蹈《楚行者》,用昂扬的舞姿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疫面前无所畏惧的斗志,也让同龄人们更加体会到了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团结。《楚行者》参与了石景山区“六一”国际儿童节主题云展演的录制,表达了对各行各业参与一线抗疫人员的致敬,激发了全区少年儿童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热情。《现代教育报》及《石景山教育杂志》都对蔡汶芸的自编舞蹈《楚行者》进行了报道。

  清明节时,为纪念英雄先烈,纪念在抗疫期间牺牲的医务人员,蔡汶芸自编舞蹈《英雄赞歌》,将今天的抗疫精神和革命先烈的视死入归精神相互呼应。历经反复修改,细致勾勒动作,最终顺利完成了整支舞蹈的编创。在石景山区中小学生“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主题实践教育系列活动中展播。

  除了擅长舞蹈,蔡汶芸还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少年,曾先后获得校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社团成员”,以及“文明石景山创城小达人”称号,并在石景山区“垃圾分类我先行,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中获得第一名。今年7月,蔡汶芸被推选为石景山区“新时代好少年”,同时作为宣讲团成员在石景山教育平台公众号上展播,获得了7260个点赞。此外,她还多次获得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展演、荷花舞蹈联盟舞蹈比赛一等奖,并参与北京电视台、怀柔电视台等舞蹈晚会录制。在她的影响下,身边的同学们纷纷成为舞蹈艺术的爱好者,陶冶情操、奉献爱心、服务社会。

  以艺抗疫、追逐梦想,蔡汶芸在舞蹈中历练,在学习中奋进,是一个坚强的“小战士”。

  宁可萱对天文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经常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国内外天文书籍,包括《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穿越银河系》、《宇宙》等等,而且不管走到哪里都随身携带一本袖珍星空图随时查阅;她曾用所学的天文知识、用宇宙意识诠释《春江花月夜》一诗中的十五个“月”字;她经常参加北京天文馆的科普活动,2019年获北京天文馆“宇宙少年团”勋章,成为首批加入“宇宙少年团”的学生。她敏而好学,勇于向专家、学者求教。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和嫦娥五号发射过程中,她一直同航天专家保持互动,得到航天专家张京男老师的高度评价,并鼓励她继续激发和开启想象力和科学思维。

  天文观测多在夜间,而且往往都要登高或去远离城区的空旷地带。无论寒暑,宁可萱都会在深夜或登上奥林匹克塔顶、或爬上山顶、或在郊外空地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但她从不喊累,因为她懂得追逐梦想的路上要不畏艰难。在中国科技馆“大开脑洞”环保创意活动中,她用132颗废弃纽扣制作出一幅“黄道十二星座图”,蕴含了天体运行规律和星空知识,是众多参赛作品中唯一一份天文制作。她还绘制了中国古代星空图、制作天文仪器模型、天体运行模型、四季星空画册等,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作品影响更多的人爱上天文。

  宁可萱是中国科技馆的小小志愿者,为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普及天文及其他科学知识,仅半年时间就志愿服务150场次,300多个小时。她擅长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在中国科技馆科学秀场——“小博士讲科学”节目中。她用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演示土星为什么会有土星环,带大家做天文实验;用生活中常见的纸杯、气球等物品模拟多级火箭发射系统,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给大家演示火箭发射原理及过程。2020年全国科普日,中国科技馆作为北京主场,宁可萱荣幸地受邀担任互动嘉宾,与中西部偏远地区学生通过直播连线同上一堂科学课,让那些没有机会来科技馆的同学们也能体会到科学带来的乐趣。

  范忻悦品学兼优、爱好广泛,曾获得区级“三好学生”、“新时代好少年”、校级“全能之星”和“体育之星”等称号,并且先后考取了国家花样滑冰自由滑六级及步法表演五级证书,获得“桃李杯”2019舞蹈艺术展演北京市表演金奖、石景山区第二十二届学生艺术舞蹈展演金奖等。

  范忻悦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北京成功申办了2022年冬奥会。从那以后,“参加冬奥,为国争光”的梦想种子便深深埋藏在这个女孩的心中,她开始跟专业教练学习花样滑冰。五年来,她大部分的课余时间都是在花样滑冰训练中度过。在冰上,她记不清摔过多少跟头,也记不清为之痛过哭过多少次,但是为了梦想,她依然选择擦干眼泪继续练习!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刻苦训练成了她的日常。即便是疫情期间,不能上冰,她仍坚持每天进行陆地训练,继续逐梦前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逐梦冰雪的女孩如今已经达到了国家花滑等级测试六级水平,并成为石景山区花滑队少年组主力队员。在2020年石景山区中小学生冬季运动会开幕式上,她表演的花滑《梁祝》,轻舞飞扬的身姿和精湛的技艺惊艳全场,为开幕式增添了亮丽的一笔;在2020年石景山区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的“云”展演中,她独立编排的冰舞——《我和我的祖国》,表达了少年儿童心向祖国、逐梦冬奥的情怀。

  范忻悦冬奥知识十分丰富,同学们都爱听她讲冬奥方面的知识,她也很乐意和大家分享;在学校开展的冰雪体验课上,她成了同学们的小教练,手把手教大家学滑冰;课余时间,她还主动教大家轮滑。正因如此,同学们都觉得,冰雪运动原来是这么有趣,冬奥原来离自己那么近。范忻悦通过自己的行动,将公平竞争、互相理解、友谊团结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

  2020年,范忻悦被评为学校的“冰雪形象大使”,除了在学校宣传冬奥以外,还负责代表学校面向社区宣传冬奥知识,传递冬奥精神。她穿着轮滑鞋在小区广场上展示花滑技巧,发放冬奥知识宣传小册子,并耐心为大家讲解。她用自己特有的宣传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真实感受到冰雪的魅力,感受到原来冬奥就在自己的身边。

  在北京电视台2022冬奥纪实的一次采访中,面对镜头,范忻悦说:“我志愿为冬奥服务,能给大家展示冰雪运动的风采并传播冬奥知识是一件特别有成就感的事情。”

  范忻悦知道,自己的水平要想参加冬奥还有很大的难度,但她愿意脚踏实地地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心若在,梦就在。在梦想成真之前,她会继续为“冬奥”代言,为“冰雪”代言!

  2020年5月4日,艾午予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寄来的《一种午睡课桌椅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激动不已。这份青年节特殊的节日礼物,对于刚上初一的她来说格外珍贵 ,又怎能不让她兴奋至极。“初一的学生就申请专利,你还是第一个!”此时此刻,又让她想起科技名师陶老师勉励的话语。谁会想到,这常人难以企及的发明专利,会出自一个年仅初一的学生呢?

  艾午予从小就着迷于CCTV10“我爱发明”节目,爱迪生是她崇拜的偶像。上小学时,她的《新型清理雾霾机》科学幻想绘画就在市区获奖。刚上初一,她的《冬奥专用护目镜》设计作品又在北京市“创新伴我成长”之“我来想——金点子”中获奖。她刚一入学就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劳技社团,并尝试着进行小发明。当她听到同学们纷纷抱怨中午趴在课桌上休息,腰酸背疼甚至影响学习时,她产生了发明午休课桌椅的强烈愿望。于是她抓紧一切课余时间设计修改图纸,熬到夜里两三点也是常事,她精益求精,把那张满是铅笔印的草稿又拓下来一次次地反复誊抄、修改、完善,从手画稿到电子稿,从粗糙的草图到精美的三视图,直至完美的3D模型,正是在一次次的自我熬磨中,反反复复地查阅资料、测算比例、修改设计中,她的《一种午休课桌椅》小发明日益成型。2020年5月4日,艾午予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寄来的《一种午睡课桌椅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除了痴迷发明,艾午予品学兼优,多才多艺。从小学到初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的,年年被评为市区“三好学生”。虽然只有13岁,但她课余考取了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软笔书法6级,中国书画艺术协会绘画水粉5级、素描6级等级证书;她的书法、绘画作品曾多次在市区乃至全国大赛获奖,并以自己的唱歌和管乐特长多次参加市区艺术节展演,走进国家大剧院和赴美进行文化交流。

  艾午予从小就培养了热爱阅读的好习惯,每天都会带着心爱的课外书来学校,利用课余时间乐享读书时光,心无旁骛地畅游于书的世界,广博的涉猎让她变得更加视野开阔,善思求变。上课时,她专心致志,思维活跃,敢于提问,善于思考,总会提出富有见解的问题;课余时,她活泼健谈,善于沟通,和同学们打成一片。

  艾午予坚信科技改变生活,她会一直坚持创新发明,在科技的广阔天空里自由翱翔。

  校园里,她是一名刻苦学习的小学生;生活中,她是一个充满孝心的好孩子;同学中,她是一位助人为乐的好朋友。10岁的她面对特殊的家庭情况,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百善孝为先”。

  王湘怡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山村家庭,爸爸、妈妈、双胞胎姐姐、76岁的爷爷,46岁的智障大伯。6口之家组成了这个特殊的大家庭,特殊的家庭让她过早的成长起来。

  爸爸妈妈每天在村里务农,早出晚归,她就是爷爷贴心的“小棉袄”。爷爷年岁已高,身体不好,常年吃药。为了照顾爷爷和大伯,减轻父母负担,没有选择住校,每天放学后坚持回家。每晚,她会把药送到爷爷嘴边。临睡前为爷爷洗脚,从四岁起一直坚持至今。

  有一次,爷爷去村里修水管,不小心被管子撞了一下,造成胸部肋骨骨折。她放学回到家看到爷爷躺在床上,胸部缠着绷带时哇哇大哭,坚决不让爷爷再去干活了。爷爷养病期间,只要她在家,饭端到床前,一口口的喂爷爷。无论爷爷去哪里,她都是爷爷的“小拐杖”。

  大伯由于小时候摔伤头部造成智力残疾,虽然46岁了,但是智力只停留在三岁孩子状态,不认字、不识数,即使这样,她从未嫌弃,因为她知道大伯更需要家人的关爱。

  有时她是大伯的“小闹钟”,每天早晨叫大伯起床、洗漱、吃早饭,到干活点了便提醒他,让他出发;有时她是大伯的“小老师”,周末她和姐姐一起当起了小老师,教大伯数数、认钟表,虽然每次以失败告终,但是她不气馁,让大伯快乐是她最大的心愿;有时她还是大伯的“小助手”,大伯喜欢吃零食,而他自己不认识钱无法去买,湘怡就负责带着大伯去小超市买他最喜欢吃的零食、水果。大伯喜欢看战争年代的电视剧,她就充当讲解员。大伯喜欢看带有插图的连环画和绘本,她就负责给他讲述书中内容。看着大伯高兴的样子,她的心里是最甜的。因为陪伴让大伯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今年的疫情猝不及防,疫情最严重时,她的居家生活很是丰富多彩,学习之余,她则是爷爷和大伯的小导游,每天早晨、晚上带着爷爷和大伯一起在院子里遛弯、打羽毛球、和大伯一起比赛跑步,带着他们一起做小学生广播体操,欢声笑语回绕在这个温馨的小院里。

  王湘怡牢记“百善孝为先”,孝敬是做人的首要任务,更以《中小学生守则》中的“孝亲尊师善待人”为指路明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让爷爷和大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她个性活泼、开朗、热情,为人大方、乐于助人,是一个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品学兼优的阳光女孩,并于2018-2019学年度被评为房山区三好学生。

  2019年,豆语婷的妈妈积极响应号召,赴贵州纳雍县羊场乡开展结对帮扶工作调研和帮扶项目对接活动,不仅带领家人,还发动周围的朋友为纳雍捐赠物资,极短时间就捐赠衣服500多件,为羊场乡贫困百姓送去温暖。

  妈妈所做的一切,豆语婷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自告奋勇协助妈妈收集当地信息,并将其汇总梳理。其中有一条信息深深触动了她:贵州省纳雍县羊场乡保卫小学条件十分艰苦,基本不通车;学生每天上学要步行2个小时左右;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不少学生面临辍学的风险。豆语婷同学打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帮助那里的孩子。

  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她很快和贵州纳雍羊场乡精准脱贫户汪美飞一家取得了联系,她了解到汪美飞家庭一年的收入只有3千元左右,上学也成了一大难题。为了能真正帮助到汪美飞,豆语婷决定将自己每月的生活费节省下来全部捐出去。每月为汪美飞转账300元,作为学习的费用。在汇款当天,她还将自己的压岁钱拿出来为汪美飞购买了新衣服,邮寄过去。从2019年5月开始,一直坚持至今。

  除了每月的汇款资助,语婷和妈妈还坚持每周与汪美飞联系,在视频通话中了解对方的学习和生活动态。每当发现汪美飞情绪低落或遇到难题时,她总是及时的鼓励她,跟她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现在,她们已经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在语婷的带动下,亲戚家的小朋友也开始了不同形式的资助活动。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每当有人问起她这样做是否后悔时,豆语婷都会自豪的说:“我不后悔!能通过我的力量帮助到别人,能让偏远地区的同龄人不再受生活条件影响学业,是我感觉最幸福的事。”

  王薪晔热爱科学、敢于创新,初中时就参加了百名小科学家培养计划和雏鹰科技大讲堂,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参赛奖项,今年更是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王薪晔的很多发明都来源于生活中的细心观察。她发现在十字路口大车常常会挡住小轿车的视线,而且在多个车道,有多个红绿灯时,司机和行人常常判断不清是否应该通行。于是她想到可以将路口距离五米处地面上的导向指示线变为LED灯与红绿灯同步显示,当红绿灯显示直行车道绿色时,对应的两侧车道上的LED指示线也会变为绿色,反之亦然。司机只需根据自己这条路上导向指示线红绿来判断是否应该通行,不受外界因素干扰快速判断。她在实验室做出了等比例模型进行演示,这项发明不仅入选了第四届北京市青少年创意市集,获得优秀作品奖,还获得“第二届北京青少年创客国际交流展示活动——青少年创客作品展评”二等奖、第39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青少年科技创新项目”三等奖。

  王薪晔不但细心观察生活,而且积极参与活动,并进行创新发明。在社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她在老师的帮助下发明了干湿分离垃圾桶,用于专门盛放厨余垃圾,得到专家老师们一致好评,央视新闻频道还进行了宣传报道。作为寄宿制学校,宿舍的鼾声一直是困扰大家的难题,于是王薪晔带领科技小组的同学们制作了一款减缓打鼾的神器,在北京市第二届中小学生技术创意设计(TID)现场展示活动中参加“技术工程创意设计”项目展示活动,荣获二等奖。

  王薪晔热爱家乡,始终关注家乡的发展。对于家乡大峪沟的磨盘柿采摘问题,她制作了双用途电动高空采摘器,完成后,她还回到大峪沟进行了实地的实验,不仅得到了果农们的赞许,还在北京市中小学生金鹏科技论坛中获得一等奖,并在第六届北京中学生社会实践挑战赛中荣获创意创新类二等奖,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三届综合实践活动展示活动”中,荣获全国一等奖。中学时事报对她的新型柿子采摘器进行了报道。

  王薪晔始终坚持她的科技创新道路,高一时她被评为房山区创新实践学生,去年还被邀请到中科院参加金鹏科技论坛展示交流活动,与专家面对面交流。这些都更加坚定了王薪晔对科技之梦的追逐,以科技之翼助她飞翔。

  疫情期间,于紫晨共创作手抄报8副、书法作品12副、连环画一组。还录制了6段为武汉加油的视频,并4次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捐赠给抗疫一线需要帮助的人们。她的作品多次被选登在红通社、未来网、通州发布等公众号,“掌上玉桥”公众号曾以《豆蔻执笔战疫情,柳岸方园社区于紫晨在行动》为题做了专题报道。在“万众一心,抗击疫情”专题征文中,她的作文《写给湖北同学的一封信》获得了小学组的优秀奖。此外,于紫晨在学校积极参与防疫抗疫,多次拿出自己的零用钱委托妈妈购买口罩、消毒纸巾、酒精等防疫物资送给班级,并为身处湖北的同学专门创作加油视频,于紫晨获得学校“战疫微善使者”称号。

  在停课不停学的时间里,于紫晨严格要求自己,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并认真的按照计划去完成。她还每天组织同学们进行打卡、晨读,认真批改点评每位同学的晨读作业。网课后监督同学们按时完成作业,并协助老师对作业有错的同学进行讲解辅导。

  做为一名大队干部,于紫晨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为了带动大家参加学校“红领巾小舞台”和“心新悦动”活动的积极性,她每周自己录制各种节目视频十几段,以及居家体育相关示范视频,她还研究出了许多游戏类、增高类运动等。她所录制的按摩棒的使用方法视频,在北京体育教研公众号上发布,她也被评为“居家运动小达人”。

  于紫晨兴趣广泛,已经取得书法9级、声乐9级、朗诵11级、跆拳道黑带、拉丁舞金牌,民族舞和主持7级的成绩。在通州区组织的漕运杯、同心共筑中国梦等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她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学校设计了文明少年和红通社的标志,她设计的垃圾分类吉祥物“蚁吞吞”,获得了通州区一等奖。

  于紫晨还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爱心的好少年,曾多次被评为学校“爱心小天使”、微善之星。在外,于紫晨和妈妈一起加入了暖阳志愿者组织。利用周末或者假期到松堂关怀医院去给孤寡老人。她坚信自己用小小的爱心,能减轻老人的病痛和减少老人们的孤独感,让他们觉得人间处处充满爱。

  以舅舅为原型创作抗疫作品。2020年1月24日,正值新春佳节之际,新冠疫情爆发。远在吉林的舅舅成为了其所在医院疫情防控的主要负责人,舅舅嘱咐他们,务必坚守家中,并随时关注国家及地方政府的通知要求。舅舅的关心和嘱托,让王怡宁内心升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虽然只是一名小学生,但也要多了解疫情防控的相关知识,更要和同学们一道,做好个人防护,宣传防疫知识。

  为了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生、警察、记者致敬,王怡宁以舅舅为原型,创作了彩泥作品,以场景的形式立体化地塑造了“逆行者”的人物形象。她的父亲在此基础上又创作了短视频作品,这也启发了王怡宁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形式,做一名抗疫小小宣传员。在父母的帮助下,王怡宁创作了“防疫顺口溜”,以通俗易懂的话语教会大众如何预防“新冠病毒”,并绘制了多幅手抄报作品。在了解到舅舅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状态后,她以身边的真实故事创作了演讲作品《我身边的超级“英雄”》,该作品在通州区“身边的抗疫故事”演讲比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并登上了北京电视台的“六一”特别节目。

  给钟南山院士写信。一直密切关注新闻的王怡宁,从新闻中认识了钟南山院士,钟院士以84岁高龄奋战在抗疫前线的事迹感染了她,钟爷爷也成为了王怡宁心中的偶像。特别是当王怡宁看见钟爷爷满脸疲惫、面容憔悴时,她产生了给钟南山院士写信的想法。在妈妈的帮助下,她拿起笔写下了一封信,向钟爷爷汇报同学们抗击疫情的行动和自己长大以后的理想,请他放心不要过于操劳,保重自己的身体。在今年的8月28日这天,她收到了钟爷爷的亲笔回信和签名照片,为小小年纪的她送去鼓励。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虽然王怡宁只有10岁,但在很小的时候,她就开始和父母参加各类公益活动了。与河北贫困学生组成手拉手“一帮一”,用自己的压岁钱资助小伙伴;加入通州区红绿灯志愿者服务活动,每周参加“等灯”宣传活动;参加“红领巾打卡副中心”短视频征集,录制“红领巾带你游通州”作品,展现城市副中心发展建设成果;今年5月份,她和妈妈又报名参加了志愿者垃圾分类引导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副中心少先队员的责任和使命。

  马玥是一个热心公益、低碳环保的小标兵。在2018年在“垃圾分类,我们一起”——小人物、大情怀、新时尚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中,她在47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十大“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达人”之一。

  马玥,有一个非常时尚的爱好,那就是垃圾分类。走进马玥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写有垃圾分类统计表的小黑板,上面清晰地标注着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毒垃圾的产出量。通过这块小黑板,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家中各类垃圾的数量,时刻保有垃圾分类意识,最终达到垃圾精准分类、从源头减量的目的。

  在她的家里,有用气球、纸杯、报纸等废旧材料制作的做的花瓶、相片夹、装饰画、京剧玩偶等上百件。她收集树叶,将它变成化肥养花种菜;把穿小的衣服送给其他小朋友继续穿或是给洋娃娃设计服装;将自己用坏的文具重新组装,减少浪费;利用空的矿泉水桶装米,浇花,做成加湿器,漏斗等,这一个个“发明小创造”,成为一家人变废为宝、垃圾减量的妙招。

  在社区,她按照垃圾分类指定的区域进行分类丢弃,将碎布头、破衣服投放小区旧衣服回收站;将塑料瓶、废旧报纸给保洁阿姨卖废品,减少垃圾产出量;玩具里用过的电池放到电视遥控器或钟表里继续使用,彻底没电后,再统一投放到小区专用回收箱里;她还和妈妈一起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相关垃圾分类的公益宣传活动,绘制手抄报送给邻里。

  在学校,马玥积极参与学校垃圾分类讲堂活动。筹划组织同学们将自己不穿的衣物、不用的书本等捐赠给贫困山区里有需要的孩子们;利用废旧的塑料瓶、纸张、布料制作手工艺品美化教室;组织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班会、制作PPT、游戏等形式,让同学们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掌握如何分类、合理利用等,并带动家长一起行动。

  疫情期间,马玥还将垃圾分类知识录制成小视频,线上帮助更多人“云”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共同维护美好居住环境。

  汪韵祺同学品学兼优、积极乐观,多次获得大兴区最美中学生、最美少年、优秀团干部等称号。

  汪韵祺从初一年级开始接触志愿服务,多次参加志愿活动。来到大兴一中之后,汪韵祺遇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热爱志愿服务的朋友,她们一起创建了“大兴一中志愿服务联盟”。汪韵祺被选为社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献爱援疆”、“Plan P环保收集”、“树洞先生”、“蔚蓝计划”、“FAI养老志愿活动”等多个适合中学生的公益项目,“公益”两个字已成为校园里的新风尚。

  2019年底,汪韵祺主持开展的《你好,非遗》志愿活动获得大兴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点子项目”的称号。汪韵祺带领团队积极培养志愿者讲师,开展诸如手工、展览、义卖等一系列活动,带领同学们品味非遗、参与非遗、传播非遗。

  “献爱援疆”作为联盟最基础的公益项目,汪韵祺带领团队一起收集同学们的书籍、没用过的作业本、文具等,捐赠给新疆省和田县第三小学的同学们,并收到了他们热情的回应。

  为推动校园内垃圾分类的开展,汪韵祺提出了在大兴一中校园内开展“Plan P”项目,将同学们日常产生的废纸进行回收利用。经过一年的时间,“PP回收箱”已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回收利用的意识。在实行垃圾分类后,“Plan P”项目也作为学校特色化分类项目被保存下来,与北京市多所中学开展合作。

  今年上学期居家学习期间,为缓解同学们的心理压力,汪韵祺和团队讨论开展了“树洞先生”线上活动,引导同学们正确面对疫情、积极防疫抗疫,缓解线上学习压力,调动同学们关注时事的热情,和同学们分享青春的喜悦与烦恼等成长经历。

  早在2016年,杨乔隋陈便在志愿北京网站上进行了注册,并同时注册了志愿家庭,起名为:旭爱转动。从那时起,志愿服务就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2017年,她加入了南海子志愿服务队做文明旅游志愿者,正式成为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岗一员。劝导不文明行为,帮游客指路,她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一路前行。2018年,她被评为南海子服务队优秀志愿者,作为志愿者代表上台领誓,带头宣传志愿精神。

  2018年6月在学校倡议志愿活动进社区活动中,杨乔隋陈加入了小区志愿者团队成为了社区最小的志愿者,每周六都是社区环整日,每次她都早早的起床参加公益活动,擦健身器材、清除楼道小广告、捡拾垃圾等等。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小区是我家,爱护靠大家”。

  2019年10月,学校少先队招募垃圾分类项目志愿者和管理员,她和妈妈都报了名,母女俩经常一起探讨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准备“两桶一袋”,将家里的垃圾进行分类。一有时间就去楼下垃圾桶旁边值守,帮助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杨乔隋陈被评为大兴区垃圾分类推广大使,并作为志愿者代表,与其他优秀志愿者共同发布2020年大兴区志愿服务岗站和大兴区志愿服务岗站服务包,点亮志愿之光。

  2020年元旦,杨乔隋陈参加了“一杯姜茶,温暖中国”,亲手熬制姜茶为一线群体送温暖,并登上了“北京您早栏目”。2020新冠疫情暴发后,她积极行动,学习之余每天两次对所住楼层楼道进行消毒 。2020年7月23日,她和妈妈一起接受了《中国妇女报》采访,事迹登上了“学习强国”平台并在《中国妇女报》刊载。

  杨乔隋陈做公益已经四年多了,她在自己做志愿的同时不忘带动其他同学,2019年12月,她还注册成立班级志愿者团队,作为团体管理员,她带领同学们多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贡献自己的爱心和公益力量。作为班级全票通过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她获得了很多项目的优秀志愿者称号。但她不骄不躁,因为她知道公益之路还很长,她还会继续努力,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儿,努力成为一名新时代的好少年,为祖国争光,为首都添彩!

  辛铭同学不仅在学习上认真踏实,成绩名列前茅,而且他多才多艺,开朗活泼,是一个传播快乐的小达人。在学校的文艺活动中,他独创“辛式”校园版脱口秀,联系生活和学习上遇到的真人真事,把深刻的道理融入简单的趣事中,用幽默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引发同学们的共鸣,传递生活中的正能量,让大家学会独立思考,微笑面对生活。

  作为年级学生会主席,辛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办事沉着冷静,在学校或者班级的活动中,总能够精准地找出问题所在,及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反馈,协调各个方面的矛盾。并且善于觉察同学们情绪的变化,对情绪低落的同学进行开导与疏通。

  新冠疫情期间,辛铭同学关注时事,积极应对疫情对班集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为班长,他每天都在班级群里宣传防疫抗疫知识,缓解同学们的恐慌情绪,鼓励大家团结起来战胜病毒。同时,他还自学相关知识,创立了班级微信公众号,带领大家读书、看新闻。创立了“每日一练”栏目,拓宽同学们的视野,不仅增加了同学们的知识储备,还通过分享各国的疫情情况,带领班级同学了解了祖国对疫情期间各个国家的助力,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他带领大家积极配合老师工作,减轻了教师网络授课的难度。同学们被辛铭的认真和顽强精神所感染,全班同学积极参与,每天坚持打卡,完成任务毫不懈怠,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辛铭同学用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影响着身边的同学们,是同学们公认的好榜样。

  刘明轩品学兼,2019年被评为平谷区“优秀少先队员”,并多次获得校级“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美德少年”称号,是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刘明轩不光注重自己的学习成绩,还总是主动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他爱读书,每天至少抽出半小时时间读书,因此他的作文内容丰富,表现力强,曾荣获第八届“书香燕京”征文比赛一等奖,“我为祖国点赞”征文比赛国家级三等奖,“第十九届华人少年作文比赛”国家级三等奖。

  刘明轩特别喜欢钻研数学难题,求异思维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曾荣获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展示活动区级一等奖。他爱科学,积极参加航天科技小组,还自发组建“好少年航模科技”小组,利用课间和课余时间和同学们一起钻研、创意、设计、制作,创造发明了很多作品。其中他们创造的“水火箭”获第十八届北京市中小学生航天科技体验与创意设计大赛之航天科学实验演示竞赛一等奖;制作了节水小装置,他本人也被学校授予“科技小达人”称号;同时,他还把自己的各种想象和创意用绘画表现出来,他的《时空穿梭机》等科幻创意画连续几年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北京市中小学生航天科技体验与创意设计大赛之航天科幻画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刘明轩是学校少先大队大队长,他尽职尽责,协助大队辅导员组织开展活动,是老师的好助手;他是学校小灵通电视台主持人,也是升旗仪式主持人,还经常担任公益活动主持;他是垃圾分类小宣传员、法制小宣讲员。他兴趣广泛,特别是演讲才能突出,多次参加相关活动并获奖,在第四届学生“学宪法 讲宪法”演讲比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北京市一等奖;在“家风故事”宣讲活动中获区级一等奖;参与录制《红领巾讲故事》,在平谷电视台播出。在疫情防控中,他作为志愿者,参加“防疫有我”志愿活动,写诗作画,给防疫站岗人员送温暖;同时积极支持父母一线抗疫,录制《我的逆行老爸》抗疫故事,在平谷区“楚风杯”抗疫英雄故事活动中宣讲,号召带动身边的少先队员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

  饶毅6岁时父母离婚,他便与父亲、爷爷、奶奶和太奶奶一起生活。2017年10月父亲被查出肺癌晚期,花费10多万元,在医院救治了20多天后去世。在父亲住院期间,他每天放学之后就去医院照顾父亲,和父亲聊天,说说他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父亲每次都会认真的听他娓娓道来。每当提及这件事时他总说:“在他去世那一天,我一晚没有睡着,直到现在爸爸的样子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脸色那么的瘦弱、那么的安详。”

  生活本就不富裕,因父亲有病去世就更加拮据,一家人仅靠爷爷微薄的退休金生活。爷爷和奶奶都已经70多岁了,奶奶患有肝病,需要长期吃药维持,家里还有95岁生活不能自理的太奶奶需要照顾。作为家里唯一的青少年,饶毅悉心照顾每一位老人,扫地、洗碗做饭、收拾屋子等等。在太奶奶卧床的日子里,饶毅主动照顾她的起居,帮她洗脸、给她梳头、喂她吃饭喝水.......每周五回家时,饶毅一定会先去看看太奶奶,太奶奶一见到他,就会露出欣喜的表情,连声说:“好孩子,好孩子。”虽然太奶奶记忆模糊时脾气会很大,甚至还会骂他,但饶毅从未有过任何不忿,只会耐心的安慰她、慢慢的开导她,为老人排忧解难。因为饶毅的孝敬和陪伴,爷爷奶奶在这忧伤的氛围中似乎多了一份轻松,脸上也多了一抹笑容,这也正是照亮他前进道路的明灯。

  家庭的变故与困难磨练了他的意志,在学习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堂上,你能够看到他专注听讲的神情;课间时,你可以看到他围绕老师问题的热切;深夜时,你也一定可以常常看到他房间里那盏不灭的灯。他总是在与时间赛跑,他总是冲在学习的第一线,努力用优异的成绩回馈家人,回报帮助他走出困境的老师和同学们。他明白“鸦有反哺义,羊有跪乳恩。”孝亲敬老成了他的必修课程,坚毅的品格、好学的精神、优异的成绩,让他心中的美德之花开放得更加绚烂。

  饶毅深知作为一名有为少年,必须要深怀爱老之心,恪守敬老之道,力行孝老之举,以行动去体现孝道,让孝亲敬老的高尚品德一直延续下去!

  在2020年北京市师生电脑作品竞赛活动中,刘冰玥创作了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子版报,弘扬“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文化精髓;在社区组织的“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活动中,她作为小志愿者宣传中国造纸文化;在北京冬奥会主题征集活动中,她为冬奥会创作书法作品,倡议大家为冬奥会的成功举行出一份力;在“传唱中国”的歌唱比赛中,她用自己的歌声表达了对祖国那份深沉而炽热的爱。

  今年正值《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和《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之年,刘冰玥积极参与怀柔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活动,协助学校大队辅导员围绕“创城”组织开展诗朗诵、画展、知识竞赛等宣传活动,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怀柔、更加热爱怀柔;在垃圾分类活动中,她自编自演了《垃圾分类歌》等多个作品上传到互联网上,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还作为志愿者多次参加学校和社区的垃圾分类值守活动。此外,她还为宣传怀柔科学城编写传唱童谣《怀柔科学普新篇》。

  在学校,刘冰玥成绩优异,尊敬师长,乐于帮助同学。她担任文艺委员,多次主持学校的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等大型活动和班级的“小蚂蚁有约”等社会实践活动;她协助老师负责组织少先队日常工作,教师节的时候,曾组织大队委们录制“感恩老师”祝福视频20余个。此外,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市、区级比赛,被评为怀柔区“优秀少先队员”、怀柔区“优秀小学生”等。

  作为抗疫小志愿者,刘冰玥积极参加社区组织的抗疫活动,和社区的叔叔阿姨一起张贴海报、发放抗疫宣传材料、为楼道消毒等;同时,她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了诗歌《七律·万众一心抗疫情》、以及书法、小报、绘画等多种形式的作品发布到网上,弘扬抗击疫情正能量,宣传防疫抗疫小知识。

  高圣恩从小喜欢读书,尤其爱好古诗词。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不忘和大家一起分享,开设了《吾家有女名高兴》公众号,定期录制“高兴陪您学古诗”“高兴原创诗词”等微视频。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为大家讲解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对诗人的认识……

  疫情期间,作为少先队大队委,高圣恩勤奋自律,在坚持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同时,创作了《防疫三字经》《为白衣天使点赞》等多首童谣诗歌作品,号召同学们在自己的“战场”上争做抗“疫”小英雄,担负起了一个少先队员该有的社会责任。正如她在《停课不停学,成长你我他》中写道:“抗疫”之际/每个人都是一名战士/作为学生/书本就是我们坚守的阵地/学习就是我们战斗的方式/让我们共同努力/争取战“疫”早日胜利/我们一起翱翔于蓝天下的校园里。密云电视台对她在抗疫和居家学习期间的事迹做了专题报道。

  在《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之际,高圣恩归纳并录制了《垃圾分类百字歌》,用自己的方式倡导大家为垃圾找到自己的家,保护首都饮用水源地,保护生态环境。开学以后,高圣恩撰写了小诗《赞密云七小食堂》,倡导同学们积极践行光盘行动,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触景生情,信手拈来,诗词已经是高圣恩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加入少先队有感》《厉害了,我的国》《毒品危害大》《读“习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的回信”有感》等,一首首反应少先队员生活、贴合时代脉搏的诗歌在她的笔下缓缓流出,并在同学之间吟咏传颂。作为学校“溢彩诗社”社长,在老师的指导下,高圣恩和同学们在校园里一次次掀起诗歌创作朗诵的高潮。至今,高圣恩已累计创作原创小诗八十余首,集结了五本个人作品小册子。这一本本小诗集的背后,凝结着她对诗词的无限热爱和执着。

  学习之余,高圣恩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中国儿艺会阳光少年基金”组织的“诗书诵读联盟”中,她充分发挥自己的诗词特长,组织和带动小朋友们吟诗诵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放飞梦想的阳光少年。

  徐奥晟热爱劳动、勤俭节约。曾获密云区“劳动美少年”称号,并作为密云区唯一的少先队员代表参加了2020年7月召开的全国第八次少代会。作为中队长和大队委,他积极组织队员们宣传绿色节能、垃圾分类、文明向善等理念,和大家一起从小事做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积极参加学校厉行节俭宣传活动。在辅导员老师的引导下,通过生态使者团这个少先队组织,徐奥晟和小伙伴们加入了学校的 “节粮爱粮”小小宣传员队伍,积极参与“惜一粒米、一张纸,争做节俭少年”活动。他多次召开主题队会,宣传节约的重要性。午餐时,他仔细观察同学们的就餐情况,撰写了《每日浪费情况调查小报告》,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每天的午间休息时间,他和大家一起读报,让大家了解世界粮食和能源的紧张情况。他还建议每个中队建立可回收物集中存放点,主要回收已经双面使用的废旧纸张,每个中队由专门的队员负责,所有废旧纸张最后由学校集中处理变卖,让废纸“变废为宝”,所得款项用于帮扶困难学生。

  此外,徐奥晟还发起了“节粮宣传口号”比赛、节粮手抄报、节粮征文等活动,各小队间开展的“爱粮节粮”知识竞赛,“我谈如何节约”演讲等活动也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老师和同学们都对他在爱粮节粮中的付出给予了高度的认可,称他是节约行动中的“锋行少年”。

  徐奥晟还是北京市“红通社”校园记者站的一名小记者,一名称职的小小“媒体人”。他通过看新闻、读报的形式了解时事,并把这些讲给身边同学们。他的采访稿件已有多篇被《中国少年报》、《北京少年报》选用,撰写的原创作品也有多篇刊登在《北京日报》上。为了更好的收集采访一手信息,徐奥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并写成一篇篇精彩的文章,分享给身边的同学们。如今,他把自己的精力放到了美篇制作上,作为小记者站的第三组组长,徐奥晟在疫情期间以“趣味生活”为题,组织本组小记者积极创作,弘扬正能量,连续制作了30多期的主题美篇,得到了同学们和家长的认可。

  疫情期间,曹毅看到许多叔叔阿姨都走上了疫情防控一线,深受感动。他决定发挥自己的特长,创作文艺作品,为抗疫宣传鼓劲,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

  曹毅从小学习快板,他结合延庆区疫情防控相关措施和要求创作了快板作品《全区防疫歌》。为了句式工整,有板有眼,曹毅每写一句,就用快板核对一遍,就这样一句一句写,一下一下打。快板最大的特点是顺口、合辙押韵,为了辙韵更顺口,他字斟句酌,多次向自己的老师请教,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创作出了《全区防疫歌》并录制了视频。在录制过程中,出现一点点差错,一点点杂音,他都会重新录制,前前后后录制了十几遍,最终将音视频录制完成。快板《全区防疫歌》在延庆融媒体播出,并在延庆报、延庆文明网、延庆文化馆广泛传播。曹毅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鼓舞士气,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配合全区疫情防控工作。

  除了创作快板作品和录制防疫宣传小视频之外,曹毅还制作了防疫手抄报,通过一字一笔,让更多人加深对病毒的认识,了解病毒的危害,同时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创作了绘画作品《逆行者》、作文《最美山乡守护人》和故事作品《生命卫士钟南山》,向奋战在一线的抗疫战士们致敬。

  作为延庆冬奥小记者的一名学员,曹毅经常参加冬奥的相关活动。在石京龙滑雪场开板日当天,他针对雪场怎样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为冬奥会做了哪些准备等问题进行了专题采访;参加了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主题宣讲,跟老师一起表演了《说冬奥》数来宝节目,并获得了艺韵北京比赛二等奖。

  曹毅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并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鼓励妈妈申报社区志愿者,和妈妈一起参加垃圾分类引导、义务清扫积雪等活动,一个学期的志愿服务时长就有20多小时。同时,他还创作了快板作品《垃圾分类我来说》在街道演出,用曲艺的方式普及垃圾分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