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句子

“草根”话语在门户网站的自觉表达

2021-10-09 14:04:21诗集古诗网首页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0月30日揭晓,复旦大学项一嵚同学的论文《“草根”话语在门户网站的自觉表达》获得二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互联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让原本占有少量媒介使用资源的“草根”人群得到了广阔的话语空间,而不少门户网站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主动设置各类发言平台,引导普通网民广泛参与

  2012年度“人民网优秀论文奖”获奖名单10月30日揭晓,复旦大学项一嵚同学的论文《“草根”话语在门户网站的自觉表达》获得二等奖,以下是论文全文:

  摘要:互联网在中国的蓬勃发展,让原本占有少量媒介使用资源的“草根”人群得到了广阔的话语空间,而不少门户网站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主动设置各类发言平台,引导普通网民广泛参与。本文试图以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栏目为例,在定量统计栏目样本的基础上分析其生产方式、内容特质和价值取向,并在这一基础上探讨门户网站上的“草根”话语所折射的现实问题,所体现的价值和具体的进步意义。

  大众传媒既是文化产业的一部分,也从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资本和权力不可避免地介入其中。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大众传媒的历史是一部由精英主导的历史。而媒介生产的逻辑本身也对精英有内在的偏好,新闻价值所关注的显著性、重要性和权威的信息来源天然地倾向于精英。所以大众传媒的话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精英主导的话语。然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话语的“去精英化”乃至“去中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情感上的冲动。在这一前提下,不少媒体开始利用网络平台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引导原本“沉默的大多数”发出自己的声音,言说自己的生活。这种转变在一定范围内改写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叙事、新闻理论和新闻价值。其中,腾讯网的《中国人的一天》栏目是一个比较自觉和成熟的范例。

  相较其他新闻栏目,该栏目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笔者认为这也是其主要价值所在,即原创性、“草根”性和门户网站巨头的合作生产模式。在腾讯网的平台支持下,普通网友成为言说的主体,平凡生活成为故事的主线,但它们在这里却被视为“新闻故事”,还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和参与。笔者试图以定量统计的方法,寻找其新闻故事样本的整体特征,并运用新闻价值、话语权力和日常生活等理论来探究其内容性质、生产模式、成功原因及其深层价值与影响。

  《中国人的一天》实际上是腾讯新闻论坛的分论坛“原创力量”版的“浅加工”产品。该论坛于2010年元旦发布简短的《中国人的一天栏目介绍以及投稿须知》,号召广大腾讯网友“拍摄自己或者别人一天的生活记录,被拍摄对象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人物”,投稿方式是“到腾讯社区的原创力量版块上传自己的作品”。[1]专业的网络编辑将选出每日的最佳作品做成新闻故事封面,并设置标题,再将此故事的链接发到腾讯网在首页左上角的“新闻中心”板块中加以推广,吸引点击量和投稿量。

  笔者对该栏目每期的样本进行了初步统计。为保证取样的整体性,抽取了2010年全年的样本。365个样本中,16个无法指向帖子的全文链接(其中14个可见故事封面和故事主人公身份,2个为完全空白)。因此,新闻故事内容有效的样本为349个,而新闻故事主人公身份有效的样本(包括14个仅可见故事封面和主人公身份的样本,以及319个标示了主人公身份的内容有效的样本)为333个。

  在内容有效的349个样本中,其中14个由该论坛的版主制作,其余都为网友制作。而在网友中,记者占21人,没有专业采写编评技能的网友314人(其中141名普通网友自述生活故事,占44.9%),占所有内容制作者的90%。值得注意的是,在2010年1月中,论坛版主共发稿9篇,起到了带动示范作用,而随后就让网友称为这一栏目的主要制作者,版主只对其进行“浅加工”和推广。

  在明确显示新闻故事主人公身份的333个样本中,按照社会阶层和大致收入的高低,如下分类。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没有条件得知每个故事主人公的具体收入,只能在参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2]的前提下,按照一般的理解进行分类;此外,没有职业或是职业不明的儿童(为精简起见,包括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和中学生、大学生、僧人道士和志愿者不在以上分类项中。事实上,收入不是关注的焦点,只是为了方便大致分成高中低三档,在这其中也不排除某些反例(比如摊贩的收入也可能高于中级专业人员)。因为不论收入高低,除了2名大私营企业主和3名高级专业人员(影视演员白国伟、导演陆川、古生物复原画家赵闯),绝大多数主人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即使是在通常被人羡慕的职业——中小企业主、大企业经理人员、公务员、医生等中,也没有发现名声地位显赫者。因此,333个样本的主人公中,328个是普通人,占98.5%。可见,以网友为主体的内容制作者与该栏目的初衷“普通中国人平常的一天”非常契合,证明该栏目至少得到了论坛内部的认可和支持。

  在内容有效的349个样本中,212个样本的叙述语气是轻松活泼的(占60.7%),沉重叙述的只有28个(占8%),其余样本的语气较为平实,没有明显的情绪倾向。在212个“阳光叙事”的样本中,其中有102个反映着新闻故事主人公在日常生活中的艰难。再从内容的角度出发,所有的样本描述的均为“日常生活”(同个体生命的延续,即个体生存直接相关,旨在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类活动的总称[3])不含有“科学、艺术、宗教、道德、哲学”[4]等“非日常生活”的内容,其中242个样本包含着“艰难”的内容。即,艰难生活和阳光叙事的重合关系如下图所示:

  两者重合的部分(102个样本)分别占前者的42.1%,后者的48.1%。也就是说,在逾四成的概率下,叙事者积极自主地对艰难的日常生活进行了重新定义和重新塑造。

  在349个内容有效的样本中,网友对其中278个的评论持积极倾向,最常见的意见包含“支持、鼓励、敬佩、称赞、祝福、感动”,对67个样本在存在正面评价的同时包含较为强烈的负面评价,对4个在正面评价的同时包含中性的敦促、感慨或疑惑。

  由此可见,网友同时作为创作主体和评论主体,对于这些样本在大体上持肯定态度,占79.7%。而强烈的负面评价主要针对的对象归纳如下表:

  以上负面评价既能反映出广大网友锐利的目光(如,敏锐地察觉游玩者乱扔垃圾、某个帖子中含有发帖人工作单位的明显名称);也体现了非理性的一面,而后者尤其体现在盲目仇恨赴韩留的学生和扩大“仇富”打击面上(如,仇恨去参加各类艺术培训班的小学生)。更重要的是,网友对绝大多数草根主人公都给予正面评价,针对他们的负面评价大都能找到直接明晰的理由,是“针对某一点”的批评;而指向公权力和富有阶层的批评大都是间接的,因为联想到他们负有责任,或是纯粹因为憎恶而展开,是“针对某一面”的批评。

  从样本统计的情况可知,普通网友既是内容的主要制作者,也是新闻故事的主人公。这一点之所以能够实现,腾讯的作用不可忽视。首先是腾讯网图片站的编辑对样本进行的“议程设置”,提高封面图片和标题的冲击力(如,标题中共出现“80后”“90后”字样合计36次,以吸引占全国网民总数达57.1%的10~29岁网民[5]);其次,腾讯网拥有庞大的QQ用户群和基于此群体的多项特色服务与栏目,其用户黏合度较其他门户网站更大,参与度更高。

  这种合作是互惠的。普通腾讯网友通过这一平台,实现了各个阶层之间的交流,而不再是自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与孤立的个体相比较,阶层的话语更为有力,也更容易突破文化压制,成为意义的创造者和生产者,并参与到众语喧哗的社会线]。如企业办事人员(通常意义上的“白领”)作为个体,是企业中的“螺丝钉”,原子化的个体完全可以彼此替代,完全不值得关注;但在该栏目中,52(52/333)个“白领”的日常生活展示了独特的艰难、希望和苦乐,并在阶层内外进行了广泛交流,反映了这一阶层在当代中国的增加和觉醒。比如,一位网友上传了友人的生活照片,并以活泼而富有号召力的语气这样总结:“坊主(刁梦楠)和大家一样也是个才买房子的80后房奴!靠自己大学毕业后辛苦工作几年购买的按揭房!通过自己工作之余辛苦的赚取劳动费和商业演出费来补贴自己的家用!他和普通的80后没有任何的特殊的背景和更优秀的东西!只是靠自己的信仰和自己追求的东西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我们需要追求和为此付出的生活过程,享受这一切带给自己的快乐!”[7]又如,一位白领因为北京租房价钱太贵,不得不租住在河北,因此自嘲“天天跨省上班,一定要刮好胡子,不能影响首都市容”。[8]再如,一位在北京打工的白领感叹本阶层的生存状况,“我们这样的一群人,每天就和蚂蚁一样,一点点的画着FLASH里面的每一帧,每一个场景,重复测试着每一个动作。加班对于我们这样单身北漂的人,那真是家常便饭了。这个城市像我们这样的人太多了,都在过着蚁族的生活”。[9]而从腾讯网的角度出发,把内容生产交给用户,由专业编辑人员负责论坛内的引导话题、设置精华帖、维持版面秩序(包括删除部分帖子和维持版面气氛等)、后期“浅加工”等“把关人”工作,能够以极为低廉的成本获得大量原创内容,不失为处理“粘帖”相关报纸及其他网站稿件和原创内容人力投入过大这一两难问题[10]的好方法,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用户黏度,增强作为门户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再从叙事的内容语气和网友的评论倾向来看,普通网友以很大的热情在颠覆权威,重构意义,并在这一虚拟社区中分享着新意义。平淡无奇的生活被赋予了各种有情有趣有价值的意义。如,一位网友自称是“开朗的打工妹”:“其实,我和所有打工的兄弟姐妹们一样,每天在工作中,都会很辛苦,都会遇到特烦心的事,有时候会坚持不住,会发脾气,会哭泣,但更多的时候我就会看一些励志的话语,说服自己坚持就是胜利,因为我还有更长远的未来,还有那可爱的孩子的未来,现在能在残酷的现实中承受住压力,是一种很强适应能力,这种能力是我日后最大的财富和能力!”[11]而且,普通人在此被盛赞,而政府部门、政策体制及垄断部门遭到各种质疑,传统意义上的阶层排序完全被打乱。而且从不少跟风之贴看,质疑大都没有确凿的依据,招来质疑的大都只是“警察”“公务员”等各类身份标签,比如在赞美女子交警队的帖子中,出现了“你咋不采访他们当交警花了几十万啊”“他们吃的就是这碗饭,不让他们受冻难道你还不成让我门这些平头百姓去受冻”“有关系的可以早点换换工作,没有关系的就一直呆着吧,这样的事在事业单位太普通了,也很黑暗”[12]的言论。

  也就是说,该栏目的参与者更重视情感、态度和倾向的表达,而不是对具体信息的讨论——前者才是参与该栏目的主要目的。这种由“草根”自我重构并共享的意义,正是多数普通网友喜欢该栏目的理由所在,而且几乎每期的帖子中都有网友对这个平台表示感谢。意义,而不是具体实用的信息(从样本内容看,普通人的生活故事几乎没有任何实用资讯的价值),才是“草根”被关注并关注他者的焦点所在。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在此传播的不是信息,以达到时空上对人的控制,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维持有秩序的社会过程,使参与其中的人得到戏剧性的满足感。[13]

  这样的话语为什么能够受到关注和欢迎?它能够折射出怎样的现状?它究竟具有多大程度的进步意义?解答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虽然有样本统计的前期工作和理论资源,但“草根”话语在门户网站上的自觉表达尚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互联网环境也非常纷繁复杂,笔者只能从手头现有的资料出发,作初步的探究。

  如前文所述,该栏目偏重于传播的“仪式观”,是一个共享意义的“虚拟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求的人们,利用网络传播的特性,通过网上社会互动满足自身需求而构筑的新型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参与者着重于相互的交流、沟通与互动,进而产生相互之间的紧密和认同关系[14]),在这里普通网民暂时逃离各自的生活局限,透气、观望、评论,挖掘出彼此存在的意义和希望,小人物的小日子不再只对孤独的个体有意义,而能够在网络平台上折射出当前的社会变迁、社会矛盾和社会思潮。比如,样本显示不少“80后”“90后”早已自立,从几年前上辈人口中“垮掉的一代”成为社会的劳动者,无论是公司白领、农民还是打工者,他们都得到了赞美——当然,这些赞美有不少来自同一年龄段的网友,这也反映出这一年龄段的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强大力量,相较几年前,他们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力。再如,不少网友在自述生活时总会提到高房价、高物价、看病难、上学难等社会问题,并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声讨。

  正因加入了虚拟社区,个体的生活在群体的分享中有了超越个体生活本身的价值。“在较为自由宽松的环境中,久遭压制的思想、意志、情感和体验被重新唤醒,人们开始普遍认识到作为个体存在的自我是一个不可化约的线]用赫勒的理论来解释,即通过“‘日常生活人道化’的途径培养出自由自觉的个体,使个体从‘特性’式的存在状态上升到‘个性’式的存在状态”[16]。具体而言,前者是个体具有“排他性”的“自在存在”,是人所面临的浑然的物质世界,存在本身没有原因和目的,比如多数普通人往往在两点一线,重复的工作和几平米的蜗居中日复一日地继续平淡无奇的生活,从不去反思自我,也不去关注他人,复制平淡的生活本身就是他们存在的一切目的和意义;而后者则是一种具有超越性和批判性的,永远作为希望和愿望的存在[17],比如不少网友在帖子中发现了自身和他人工作的重要价值,思考了各种情感的意义,或者探讨了社会问题。从前者到后者的途径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要求突破自身生活的局限,从群体的类本质出发进行思考[18],而虚拟社区正提供了“群聚”的可能。

  正因共享普通个体的存在意义才是该栏目的主要价值所在,样本内容才可以在几无情报信息价值的情况下被设置为“精华帖”,得到广泛关注。奇怪的是,栏目却设在“新闻论坛”的目录之下——这说明至少腾讯的网络编辑们认为,该栏目的内容有一定的新闻价值,而这也得到了普通网友的积极响应。如果抛弃成见,仔细探究“新闻价值”本身的概念和倾向,可以看到该栏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对“新闻价值”的一种重构。

  关于“新闻价值”的定义有很多,但目前被广泛采纳的各主流定义间没有实质性的冲突,只存在分类方法和视野不同。归结起来,“新闻价值”在业界和学界有着“判定公式”:平常人+平常事=0;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价值;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价值,即“新闻人物和事件是否具有引人注目、非同寻常的性质”[19]。绝大部分反映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栏目样本显然不符合以上公式,从另一个角度说,从样本中发掘的“新闻价值”不具有较高的情报信息价值,而是偏重于情感层面。因为样本以人的生活为主题,具有人情味,即“侧重于表现新闻中与人性相关的内容,同普通人的思想情感紧密相连,人文意蕴较为浓厚”[20]。此外,部分评论中确实能够反映出心理上的接近性,如同行、同龄人之间的理解与鼓励。

  再回过头来看《中国人的一天栏目介绍以及投稿须知》,发现该栏目编辑的意图正是引导腾讯网友从平常被认为不具有新闻价值的领域中发掘出具有“人情味”的新闻价值,目的也是人本主义的,是让他们“不会被遗忘”。从评论倾向来看,这里的“人情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并不是指“情感上惊异的、不寻常的或振奋人心的特性”[21],没有多少耸动煽情的特质,而是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具有常规化的特点。

  那些冷风中行色匆匆的人,他们像晚归的候鸟,在半晚时分,收拢好自己的翅膀,默默回巢。

  在这样的土地上,没人知道,会有多少楼宇推倒重来;在这样的土地上,没人知道多少面孔生死明灭;在这样的土地上,没人知道有多少记忆戛然而止。

  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收拾好手头的相机,走出去,走到街上去,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真实故事,记录下属于这些普通中国人平常的一天。

  显然,该栏目显然不符合通常的“人咬狗”标准下的新闻价值,本质上是一个“差异化产品”,而这一产品之所以得到参与和关注,是因为它本身具有受众市场。反过来看也就是说,主流意义上的“新闻价值”并没有覆盖到受众的全部需求。事实上,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材料的同时,必然过滤了其余材料,这本身是一种带有主观遮蔽的行为,“满足那些指标的新闻或文本被视为是‘新闻的’,即是指它具有新闻的属性;而不满足这些属性或满足不充分的,则会被视为不具备新闻属性或新闻属性不明确。鉴于对新闻属性的判断是在富于主观化倾向的形容与描述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我们认为这种度量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主观认同的标准的预设”[22]。“这就是为什么在新闻业界和学界有‘报道即遮蔽’的说法。在英语中,‘cover’一词既有‘采访、报道’的意思,又有‘覆盖、遮蔽’的意思。”[23]新闻的主角多是重大事件和名人显要;虽然社会新闻在近年来崛起,“以反映世俗生活、伦理观念、趣闻异事等为主要内容”[24],但无论毋庸置疑的是,不少社会新闻带有“三俗”的负面倾向,因为报道社会新闻是以“软新闻”求利的典型策略,“人情味较浓,写得轻松活泼,易引起受众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并能产生‘即时报酬’效应”[25]。因此,被遮蔽的并不是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是不带有“灰色、黄色、血色”[26]的日常生活报道;样本的叙事内容和语气中鲜有此等“膻色腥”的元素,正反映了普通网民对此的一种集体无意识的需求。

  网络被不少人视为“去中心化”的神话,“尼葛洛庞蒂把权力的分散视为数字化生存的四大特征之首,认为传统的中央集权观念将随着网络的发展成为‘明日黄花’”[27];但拥有了网络所赋予的话语权利(right)并不等同于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力(power)。如今,普通网民拥有大量的话语渠道(博客、微博、社交网站、论坛等),但“他们能说话,却没人听;他们能传播信息,却没有任何传播效果”[28],“其充其量仍然属于自言自语,它不能带给我们任何物质的帮助和精神的抚慰……其本质接近于僧侣和旷妇怨女的境界。我们敲击键盘就如同他们手拈佛珠、夜数铜钱。”[29]。在布尔迪厄看来,话语作为一种权力,本质上依赖于对“社会资本”的占有,包括经济、文化、社会和符号象征资本。[30]而大量占有各类资本的强势阶层掌控着媒介话语权力,“即使是那些打着为下层群众服务的旗号所生产出的通俗信息产品,其基本的目的也还是为了以强势阶层认可的方式和内容取代其他阶层原有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31],或是生产出席勒所提出的“受众商品”以获取经济利益。

  由此看来,该栏目的成功,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因为缺乏构成媒介话语权力所需要的各类社会资本,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才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由逐利的媒体以煽情的方式呈现,而造成了大众言说自我的失语失声,“失去媒体权力者,不但会造成自我定义的丧失,同时也只能接受‘被忽略’、‘被定义’的宿命”[32]。而该栏目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技术和专业网站编辑的协助,将话语权力在一定范围内重新分配给“草根”,使他们不仅能够说话,而且能被很多人听到并引起共鸣,这虽是个案,却不乏相似者,代表了针对传统媒体格局下“草根”失语困境的突破口,其意义不可小觑。

  当然,这种“平淡的新闻”不可能取代对于传播重要信息的迫切需要,其评论部分的非理性成分,也需要适当的疏导。但是,以该栏目为例,类似的新新闻能给带来新的启示:让“沉默的大多数”在主流媒体的技术和资本扶持下,言说自己的新闻,不失为对目前新闻界的“固有势力范围”进行有益补充与激励的实践。将话语权力在一定范围内重新分配给“草根”,使他们不仅能够说话,而且能被很多人听到并引起共鸣,提高此类新闻的社会效益。而且,因为缺乏构成媒介话语权力所需要的各类社会资本,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才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由逐利的媒体以煽情的方式呈现,而造成了大众言说自我的失语失声;而这样的做法如果能逐步有机地融入一些主流媒体(目前看来,网络媒体最具有成本和技术上的优势),也能起到遏制“三俗”社会新闻、接近社会事实的作用。

  “草根”话语在门户网站上的自觉表达当然代表了技术、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但问题在于,这种进步在当前有多大的影响力。借用英国著名学者费斯克的观点,话语本身是一种“符号学的游击战”,具有进步意义,“如果我们赋予这种内在的、私人化的抗争以一种社会纬度(例如,社会行为人以一种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与其他行为人联系起来,表达他或她的内在抗战),那么,其进步的潜能就会得以增长”[33]。他认为不能低估微观政治层面上的这种变革潜能。

  该栏目的出现和成功,既反映了普通国人的话语权力长期受压抑的事实,也蕴含着权利意识、自我价值和反思精神基于网络平台的成长空间。费斯克所说的“两种经济”(金融经济与文化经济,前者是文化商品流通过程中的财富运作与积累,后者是“意义与快感的创造”,[34])在这里有明显的体现:腾讯网利用该栏目增进了用户黏度,提升了网站的整体点击量,也节省了内容制作的成本;但对于参与其中的普通网友而言,他们关注的是意义与快感的制造和流通。但该栏目的进步意义多在观念层面,而不在具体行动层面,符号意义上的进步并与现实环境的改变之间,还存在很大的鸿沟,

  历史上观念推动现实进步的实例不计其数,但大都需要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网络“草根”话语之于现实社会的进步意义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可供解剖的样本,而是当下进行的历史,而这正是本文的疑问和缺憾所在,笔者只能以深入关注为基础,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掘中国互联网上这座问题的“富矿”。

  (1)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衣俊卿:《现代化与日常生活批判——人自身现代化的文化透视》,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3)[匈]阿格尼丝?赫勒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4)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1月

  (5)李红春:“私人领域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文史哲》2006年第3期

  (6)叶存政:“深度互动提升网民粘合度”,《新闻战线)高鸿:《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年7月第1版

  (8)甘永成:“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9)李红春:“私人领域对当代审美文化的影响”,《文史哲》2006年第3期

  (10)陈俊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11)李锦瑛:《新世纪记者形象优化战略》,新华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12)曾建雄、毛家武:“略论美国新闻特稿的人情味特色”,《新闻大学》2004年冬季刊

  (13)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14)杜骏飞:“Internet:被解放的新闻价值观”,《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

  ,2010年11月16日(16)许加彪:“当前我国社会新闻的迷失与再造”,《新闻界》2006年第4期

  (17)甘惜芬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18)郑欣、赵华:“存在与荒谬——一项有关社会新闻负面化倾向的实证调查”,《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

  (19)高鸿:《数字化时代主体间性问题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年7月第1版

  (20)祁林:“以BBS为例论网络话语权的有效性”,《新闻知识》2003年第11期

  (21)胡春阳:“网络:自由及其想象——以巴赫金狂欢理论为视角”,《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3)段京肃:“社会的阶层分化与媒介的控制权和使用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

  (24)管中祥(2002).传播权力、弱势发声与市民社会之形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2-08-21.

  (25)[美]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王晓珏、宋伟杰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京广高铁员工吸烟快递业 份子钱最低工资上调城管群殴商户官员带黑社会搞强拆王珞丹 真爱体罗纳尔多离婚16名保安追砍33名特警传超日太阳董事长跑路王小山人肉链家董事长一代身份证明年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