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集古诗网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集

当新诗与短视频平台融合诗歌创作与传播机制是否已发生了变化?

2021-10-26 01:11:55诗集古诗网首页
  “鲁迅纪念日公众纪念活动”在上海举行 上海国际童书展在意大利科莫、挪威奥斯陆举办活动《诗无尽头》海报  在新媒体语境下,诗歌与短视频的结合,在诗歌传播方式上探索出更多可能,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推进了诗歌大众化,而从新诗发展历史来看,诗歌的大众化一直处于进行中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诗歌内部也在自我调适与更新

  “鲁迅纪念日公众纪念活动”在上海举行 上海国际童书展在意大利科莫、挪威奥斯陆举办活动《诗无尽头》海报

  在新媒体语境下,诗歌与短视频的结合,在诗歌传播方式上探索出更多可能,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推进了诗歌大众化,而从新诗发展历史来看,诗歌的大众化一直处于进行中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诗歌内部也在自我调适与更新。

  近期,《诗刊》社与短视频平台快手合作推出“快来读诗,一起读《诗刊》”活动,活动背后,诗歌传播、大众接受、创作心理带来的变化值得诗歌界思考。

  “让读诗成为一种潮流”,它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这句话出自《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之口,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传统期刊,今年《诗刊》社做出了一个新的改变,10月1日至10月31日与短视频平台快手合作推出“快来读诗,一起读《诗刊》”十佳朗诵作品征集活动。

  打开快手软件,在“快来读诗”的页面目前已经有超过2300个读诗作品,播放量达到1.4亿,视频上传者包括诗人、诗歌爱好者、朗诵爱好者等多个群体。视频背景有的在全运会闭幕式现场,有的在贵州十二双河客栈,也有在新疆塔合曼乡,而更多的是在宿舍、书房等场景内,短视频让读诗这项活动跨越时空的限制,抵达远方。“快来读诗”首页,话题吸引了文化名人的参与

  活动策划来源于中秋时,快手和《诗刊》社开启的“快来读诗,一起过中秋”诗歌朗诵活动,当时获得了广大的支持,活动反响热烈。李少君表示那时候编辑部意识到原来诗歌朗诵还有如此大的市场,“以前,传统期刊可能比较注重内容为王,但回看每一次文学革命其实都与媒介发展有关,就像《诗刊》社早期做微信公众号,这次趁发行期,我们也做出了与短视频联合的新尝试。”在李少君看来,诗歌与短视频结合,对于短视频平台而言,是网络精神文化的补充,还有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短视频不仅保留了文字、声音,还留下了诗人的形象,这件事长期做下来,留下的影像资料是很可观的,未来或许可以建立诗歌朗诵、诗人形象的线上博物馆。”一位诗人对着镜头,朗诵自己或其他诗人的作品,会有怎样独特的体验呢?诗人王单单表示初期还是不太自在,平时大大咧咧惯了,当被置身于镜头前,就会有预想的观众,担心自己身上的缺点被暴露,所以看起来会不自然。他认为诗人似乎天生反对“表演””和“伪饰”,他们呈现的真实在镜头前经常会捉襟见肘,和时下各种短视频“流量至上”、“娱乐至死”的内容相比,占不了优势,但他也认为在这样一个“全民表演”的短视频时代,诗人的“镜头真实”同样弥足珍贵,他说:“可以为未来的诗歌史留下一手资料,所以诗人在镜头前分享诗歌,虽有不适,但值得一试,挺好的。”50多岁的诗人牛庆国在采访时表示参与“快来读诗”是他第一次在短视频平台上传朗诵作品,他觉得是一次有趣的尝试,同时也认为可以接触到更多年轻诗人和读者,与他们多多交流关于诗歌的艺术。诗人王单单的读诗视频

  在新媒体语境下,诗歌与短视频的结合,在诗歌传播方式上探索出更多可能,拉近了诗人与读者的距离,推进了诗歌大众化,而从新诗发展历史来看,诗歌的大众化一直处于进行中的状态,在这一过程中,诗歌内部也在自我调适与更新。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的艺术,诞生之初,就可以和韵而歌,可以说,音乐性是诗歌天生的属性与魅力。诗人杨碧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诗歌尤其是新诗越来越脱离声音的属性,更多地倾向于一种纸上的默读,在我们写诗的时候也是偏向于使用默读的思维,这意味着我们在写诗的过程中忽略了声音这一维度。”在这一层面上,她提到参与“快来读诗”,首先对自我的写作进行了一种校正,在读诗的过程中重新感受文字的美感与精到,“图像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也在跟着转换,这种结合使得诗人有机会调整自己文字与图像结合的思维能力,找到其中更好的平衡点。”诗人杨碧薇的读诗视频

  王单单认为除此之外,更多群体的加入,也推动了诗歌评价机制的多元化。“‘有井水处皆歌柳词’,大众评审参与其中,让诗歌的存在方式多一些可能,让真正能触动人心,闪耀着现代汉语光辉的那部分诗歌得以在民间流传。”但他也指出,短视频只是让更多人看到什么是“现代诗歌”,但它并不能保证大众对现代诗歌美学的理解度。“短视频只是手段和方式,提供的是一种接触诗歌的渠道和可能。面对目前短视频上一些哗众取宠的内容,以及大众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与包容现状,诗歌能否在短视频上获得更多的青睐尚不可知。”

  每个人对一首诗的阅读和理解感受是不一样的,此前,位于诗歌背后的诗人形象是模糊的、神秘的,短视频让诗人的形象立体生动起来。杨碧薇提及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新诗的教育是相对薄弱的,那诗人在镜头前读诗,从“诗人”至“诗”,也为大众理解诗歌提供了另一重方式。在中国生活的俄罗斯诗人

  唐曦兰用中文朗诵诗歌但短视频平台一直因其“短、平、快”的特点而存在一定争议,对于这一点,杨碧薇有她的理解,比如据她观察,在“快来读诗”的话题下,比较受欢迎的是确实是一些短的、抒情的诗歌,相比起来,复杂、难度更强的诗歌大众可能不太能接受,但她指出这一点并不仅存在于短视频,而是符合大众审美特性的。

  而短视频的“人气”是否会影响诗人创作呢?杨碧薇说道:“在我看来,一部分诗是适合朗诵,一部分则适合默读,在一个有严肃追求,对自己写作有清晰认知的诗人身上,这两类诗是同时存在的,所以短视频的短平快,并不会直接影响诗人对诗歌创作本身的追求。”王单单也表示:“‘短、平、快’是短视频的呈现方式,不是诗歌美学的标准,如果有写作者为了迎合短视频的特性去写作,他自然会被诗歌之神抛弃。”在他眼中,好的诗歌有着穿透时间的能力,就像永不消逝的光芒贯穿在长空,它要求写作者积淀、沉潜、在心灵漫长的旅途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诗人刘笑伟、李元胜朗诵诗歌诗人李元胜在一篇文章中曾谈到中国诗歌“云”生活的发展历程,他总结道从2000年左右开始的诗歌网站、论坛,随后出现的博客、微博,到手机作为主要阅读平台,开启了24小时随身的“云”生活,而“快来读诗”让诗歌传播正式进入小视频传播时代。他认为“上世纪90年代起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的当代诗歌,因为短小,因为朗读热的兴起,也因为人们需要高效率、便捷地享受心理抚慰的需求,重新受到久违的欢迎。”

  如今,除《诗刊》社外,在短视频平台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文学机构发起诗歌推广活动,以及各类文学、文化推广活动,新媒体与传统期刊的结合,可以说产生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并碰撞出新的文化因子,打破了大众与当代诗歌的一种“隔离”状态,形成了连接大众,传播优秀文化的新体验。

  配图:“快来读诗”话题作品截图原标题:《当新诗与短视频平台融合,诗歌创作与传播机制是否已发生了变化?》